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记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艳萍

来源: 时间:2007-06-27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记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艳萍

刘艳萍女,1954年生, 副教授, 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余年。

人近中年时,刘老师遭受到了身体疾病的沉重打击。由于长年内外操劳,腰腿关节疼痛,再加上心脑血管的毛病,让本来就不强壮的她身体垮了下来。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打击和痛苦下,只要刘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就有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引领着底下的学生一起进入美妙的英语世界。即便讲课中突发旋晕,刘老师还是会倚靠着讲台,装着若无其事的讲下去。印象中,除了有一次在教室突然晕倒被学生发现,还有一次下课后刘老师因为头晕无法走路,叫几个同学扶去医务室之外,学生们看到的永远是一个精神抖擞的人,一个声音洪亮、乐观进取的老师!看到有学生动不动就请假不上课,刘老师就对学生说:“为了不延误上课,我们老师有病都是抓紧在周末病掉。”多少个周末,刘老师躺在病床上一动也动不了,连双眼都无法睁开。原本要照料儿子生活起居的她,此时只能在儿子的照料下,心里祈祷着快些好起来。但就算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三十多年来,刘老师除了一次病危住院抢救之外,没有请过一次病假事假。

刘老师说: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育人的前提是了解人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学生要有感情。”刘老师这样说。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刘老师担任过行政、党内职务,做过学生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教书。她认为,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你才真正有机会去接触学生,你才有机会真正地让学生感到平等。

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刘老师都喜欢与她的学生一起谈理想,谈人生,引导他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了解一些同学的思想动态。刘老师的学生也会敞开自己的心扉,跟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就像有的学生向她倾诉自己在男女交往方面的性困惑,有人向她哭诉自己在阅读时随着情节产生暴力冲动的恐惧,有的人认真地向她讲述自己能看到前世今生而觉得现时的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等等,虽然学生的有些想法显得幼稚、不合情理,但刘老师都不会一笑置之,她反而会从这些话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帮助学生。

班上有的同学不主动与刘老师交流,但刘老师能在学生进教室时或从上课时的表情看出学生的情绪端倪。有一次,刘老师看到一个英语成绩一直在进步的学生精神有点萎靡不振,就问他“某某,你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困惑了?”果然,这位学生因为英语这门功课上来了,其他功课却下去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学习的决策。看到这个情况,刘老师就约了时间和这个学生一起制订合理的学习规划,使他的各门功课有了均衡的发展。诸如此类的情况数不胜数,当然最后这些问题都在刘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解决。正因为刘老师熟悉了解自己的学生,有的学生竟把她这个公共课老师当成了自己的班主任。在表格上居然写上:班主任刘艳萍。

育人的关键是教做人

刘老师信奉这样一句话:大学教师首先是教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学问。刘老师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人事。从学生的眼神中,刘老师读到了一种需要。那种需要是孩子对父母长辈的一种求助。刘老师坚信现在学生并不是“拒绝教育”。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教育。为教育而教育,或者是教训式的教育均不可取。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找到答案,才能被学生所接受。譬如,针对现在社会上人们心理压力太大做出的一些极端行为,结合课堂教学,刘老师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遇到了这些困难会怎么办?”又因势利导地教导学生要振作、要自强、要自信,树立起“没什么坎是过不去的”的信念。

现在学校公共英语课在用的教材是《新编大学英语》。对于这一本教材的使用,任课教师和学生们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刘老师倒是觉得教材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是老师怎么教。如果把育人作为天职融进教学,任何教材都会发人深省,而发人深省的东西都是值得去研究学习的。

就像刘老师在上这本教材的“Love”单元时,她就一直引导学生跳出“男女之爱”这一目前的主流概念,而扩展联想到父母之爱、同学之爱、社会之爱等等,进而去回味感受那些我们已熟视无睹或因为享有得太多而麻木的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用英语讲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时,回忆起以前不懂事时和父母作对而让他们伤心的事情,禁不住动情哭泣。刘老师就会抓住时机请同学们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既练了口语又思考了人生和社会,着实受益匪浅。

育人过程要灌注爱

教育需要爱,没有灌注爱的教育是起不到效果的。刘老师把学生视为自己的骨肉,即使是再顽劣,再无望的学生她都不会放弃,即使他们已经快到了悬崖的边缘,刘老师也会用尽一切力量把教育他们的缰绳牢牢握住,决不轻易放手。

刘老师曾有一位女学生,痴心单恋某个男生,时间一长出现了严重的幻听幻觉。她在农村的家长接到消息后并不来探望处理,让女生的病愈来愈严重,最后完全生活在幻觉的世界里,并产生了杀人自残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刘老师心急如焚,毅然挑起了挽救该生的重担。因为这个学生平日里只信任刘老师,刘老师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为她做基础的心理诱导;另一方面,也请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为她开导。为避免刺激该生,刘老师细心的选择了入院路线安排该生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刘老师安排学生轮流看护。刘老师也多次与医生介绍病情,商量治疗方法。为了女生的康复与今后的生活,刘老师恳请院方少用激素类药物,多做心理诱导。不到一个月,该女生康复出院了。医生都说这是奇迹。为了防止复发,刘老师还要求她每周去心理老师处和老师交流。该女生毕业前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我生病期间的情况我还记得。我知道自己问题所在了。你放心,无论今后出现什么问题,我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毕业后,该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几年后,有了幸福的家庭。在与刘老师的联系中,她仍然不避讳地谈到自己曾经患病的情况,说自己一切都好,请老师放心。

还有一位男生是在社会上闯荡几年后才考上的大学。人极其聪明,很有才华,可是家庭条件困难。该男生一心期待过上被众人关注的明星生活。为此,他做出了许许多多令周围人都鄙视的事情。他的特点是特别能撒谎,吹嘘家境,吹嘘感情,按同学的话说十句里有九句半都是假的。为了让他改掉这个毛病,刘老师千里迢迢去他贫困的老家家访了解情况,还拜访了他原先的老师。那个时候,刘老师的儿子还小,只有4岁,她只好带着儿子来回奔波探访。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刘老师不断与该生谈话交流。毕业后,他从北京打来电话,汇报了他的情况,向刘老师保证以后一定会诚诚实实地做人,再也不撒谎了。

现在想起这两件事,刘老师还是感慨万千。精神病与撒谎成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本质是相同的,两者都有其反复性、顽固性,传统上都认为不可治。如果刘老师当时只去考虑事情的难度而放弃教育,可能这两学生就废了。但正是刘老师的用心良苦,正因为刘老师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才挽救了两个扭曲的灵魂。是啊,只有热爱教育,关心爱护同学的老师,才会受到同学的尊敬和爱戴,无论多远,他们的心都始终和老师在一起。

育人必先为人师表

从教三十余年,刘老师给学生的印象一直是乐观豁达、认真负责、积极进取,而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她的认真负责,乐观豁达,从上文略见一斑,而她的进取精神更是让她的学生和周围的人佩服。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刘老师决定用最新的多媒体课件上课,用网络批改作文,但这对于一个四十多岁时才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困难不是一般的小。为此,刘老师自费购置了笔记本、移动硬盘、u盘和多媒体制作教材,还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她是外国语学院最早使用网络批改作文的老师,也是大学英语教研室最早自制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老师之一。那时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没课时补贴,但刘老师都执著地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由于初学乍用,问题多多,刘老师无处求教的时候,就只能麻烦自己的宝贝儿子。常常是儿子丢下自己的学习被叫来帮助解决问题,或者半夜三更还被刘老师叫醒解决课件制作上的问题。起初由于设备兼容问题,刘老师只能背着沉重的笔记本与教材往返于城西的家与下沙学校之间,后来学会了使用移动硬盘和u盘,虽然方便了很多,但也常常需要找人解决病毒侵袭的问题,于是刘老师又开始学光盘刻录。学做课件过程之艰辛,就如同土八路造飞机,刘老师付出了很多很多。课件出来后刘老师忐忑不安地问学生有什么意见。学生说:“在我们的多媒体课中,您的课件质量最高!”

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刘老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么多日子以来的辛苦终于得到学生的肯定,还有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吗?

采访中刘老师重复最多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我做的都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我其实很平凡。”然而从刘老师30多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平凡的点点滴滴中所孕育的是一种多么不平凡的力量啊!30多年来,她热爱着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勇于奉献,教书育人,始终坚持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30多年来,她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平凡的工作中用超常人的毅力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刘老师的教学生涯印证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外国语学院 袁媛 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