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活跃学术氛围,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24年6月22日顺利举办第三届“丝语”研究生学术论坛。论坛邀请了浙江传媒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施旭教授、浙江财经大学黎昌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何卫华教授到场做主旨发言,外国语学院院长文炳,副院长王昌米、副院长饶萍出席论坛,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20名研究生现场参与分论坛,参加了此次“丝语”论坛共计200余人。
2024年6月22日上午,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三届“丝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行政1号楼二楼报告厅举行,论坛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饶萍主持。
外国语学院院长文炳为学术论坛致开幕辞。他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外国语学院历史沿革、发展近况及已取得学术成果做简要介绍。文炳院长指出,本次学术论坛旨在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之间的深度思想碰撞与密切学术合作,从而提升研究生学术修养和创新能力。文炳院长也对在座研究生提出殷切期待,希望每位同学在读研期间尽最大努力撰写学术论文,提升个人学术认知水平。
浙江传媒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施旭教授作题为“文化话语研究:人类交际的文化主义进路”的主旨报告。施旭教授首先从社会与学界两个层面,介绍文化话语研究范式形成的背景和缘由。随后,施旭教授详细阐释了文化话语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任务、方法路径及主要研究问题。最后,施旭教授介绍文化话语研究的资源平台及学术会议,并欢迎在座师生积极关注和参与。
浙江财经大学黎昌抱教授作题为“自译真的是翻译吗?——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的主旨报告。黎昌抱教授从自译的定义、自译语料的描写以及自译范畴的界定等方面对自译现象进行全面讲解,并以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作为案例,对“自译”、“他译”及“创作”三类文本进行对比考察,重现基于平行语料库自译研究的完整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何卫华教授作题为“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的主旨报告。何卫华教授从“文化研究”的含义入手,指出所研究的“文化”是存在于身边的鲜活文化现象而非精英文化。随后,何卫华教授介绍了文化研究五大特点,并详细阐述雷蒙·威廉斯代表思想和理论。最后,何卫华教授引用名言与在场师生共勉:“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下午的三个分论坛主要围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研究主题展开,来自各高校的20位研究生进行学术分享与研讨,三位主旨报告嘉宾受邀对发言人进行点评。每组分论坛都充分展开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集中体现青年学子的研究活力与精神风貌。发言人针对自己当前研究进行重点展示,点评专家则对选题角度给予高度肯定,并相应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每个分论坛都精彩纷呈,掌声不断。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丝语”研究生学术论坛,不仅是一个致力于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加深院校间友情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承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责任,为促进学术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作出不懈努力。期待下一届“丝语”研究生学术论坛能带来更多学术盛宴,书写学术研究新篇章,为推动学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