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台湾文哲研究所李明辉先生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朱熹‘四端亦有不中节’之说与韩国儒学”的学术讲座。讲座围绕朱熹晚年提出的“四端亦有不中节”之说,深入探讨其与孟子性善论之间的理论张力,剖析宋明理学中“情”“理”“气”关系的复杂内涵,为外语学科与哲学思想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明辉先生从孟子“四端之心”的经典论述切入,系统梳理了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关于“四端之发亦有不中节”的观点。这一观点既拓展了孟子性善说的解释维度,也引发了后世关于“情之真妄”“善恶之根源”等问题的深入论辩。接着,李先生结合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阐释朱熹如何重构“理—气”关系,并比较了李寒洲、陈乔见、陈来、谢晓东等学者对“四端不中节”问题的不同解读。他强调,理解四端是否“中节”,不仅关乎伦理判断的精确性,也涉及礼乐制度与情境伦理的现代转化,是连接传统心性论与当代道德实践的重要课题。
讲座最后,文炳院长总结指出,外语学者在研究中外思想经典与译介过程中,应注重概念史与语义场的辨析,尤其在处理“情”“理”“善”“气”等核心范畴时,需兼顾哲学内涵的精确性与目标语言的文化适应性。他鼓励外语专业学生积极拓展人文学科视野,在“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增强对中华传统思想资源的理解与传播能力。
本场讲座内容缜密、思辨深刻,不仅深化了我院师生对儒家心性论与宋明理学的认识,也展现了外语学科在跨文化哲学研究与中外学术对话中的独特价值。
(撰稿人:魏思碧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