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为我院师生讲学

来源: 时间:2022-11-14

2022年11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我译故我在》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文炳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在讲座开始,郭国良教授阐述了“我译故我在”的内在含义,他认为“我”是流动的我,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我。“译”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翻译的结果甚至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确立自主性,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翻译实践中搭建知识框架,提升翻译能力。

郭国良教授迄今已翻译出版了包括《赎罪》、《水之乡》、《无可慰藉》、《终结的感觉》以及《月亮虎》等在内的50多部文学作品。在回答我校师生提出的想要了解郭教授的翻译实践是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中,他指出:各种翻译实践的具体方法和译者翻译时的取舍各有不同,他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体现;但就他本人而言,文学翻译他是不建议用机器翻译继而在此基础上修改的。他认为,作家呕心沥血创作出的原文犹如圣经一样神圣,我们在拜读原文时,需要仰视它,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视或者俯视它,而并非简单地将其复制到机器上翻译,这样做无异于糟蹋了原文。

在回答学生关于“如何平衡‘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的隐身’这两种说法”时,郭国良教授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的隐身并不是对立的,他们之间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而不是创作,译者在翻译时就应该忠于原文,老实翻译。译者对于译文是有责任的,译者的主体性需要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由于译者从事的一种翻译服务,虽然在身份上,译者起辅助作用,但是看上去隐形的译者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胜于原作者。

另外,在回答学生关于“在缺少目标语读者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的美感”的问题上,郭国良教授认为这个问题是需要译者自己思考。对于那些读者群体明确的文章来说,译者可能需要考虑到受众的特点来进行译文的调整。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译文的读者是没有具体范围的,我们不太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不需要给自己设限。作为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要去欣赏原作的奥秘,看懂原文的特点之后,再去忠实地做翻译,真正好的翻译是能够体现出原文自身的高下的。对于翻译中国还是翻译世界的问题,郭教授认为两者都很重要,当前我们要继续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技等,将世界的变成中国的。

一些同学就目前翻译的困境问题向郭教授请教,很多同学在翻译尤其是名家的作品时,常常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水平十分有限,远不能企及他们的境界,于是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对于这个问题,郭教授简要讲述了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翻译求学的经历,告诉同学们要努力尝试,在翻译的入门阶段要坚定信心,要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努力,同时要注意把握机遇,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研究生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写论文以及顺利毕业,只要将这些眼前的基础的问题处理好,我们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郭教授还在讲座现场把自己的译作赠送给同学们。整场讲座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们都认真聆听,积极提问,氛围融洽。两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师生们都收获良多。

(撰稿人:鲍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