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永伟教授为我院师生讲学

来源: 时间:2024-11-19

2024年11月15日上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国概念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的学术讲座。本讲座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概念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现状与接受情况,分析中国英语词汇在英语中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影响。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文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高教授以颇具浙江特色的“Hangzhou”“Longjin Tea”“Dongpo”“Zhejiangosaurus”以及“Shaoxing wine”等英文单词引入,令师生初步感知中国概念词内涵。随后,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概念在英语世界中传播与接受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中国概念的数量、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英文名称、猕猴桃与奇异果的命名争议、白酒(baijiu)在英语中的普及程度以及白菜等日常食材的英文名称多样性等。

在探讨中国概念在英语中的形成时,高教授详细分类分析了音译借词、混合借词和义借词。他指出,音译借词数量众多,涵盖饮食、艺术、动植物、政治等领域,且以普通话拼音词汇为主;混合借词通过派生和复合方式产生,描写词尤为丰富;义借词则通过词义引申和仿译进入英语,且增长势头强劲。

接着,高教授从传播现状、接受情况以及个案分析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了中国概念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他提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概念被英语世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中国概念的传播效能仍有待提升,接受程度也需进一步提高。

在个案分析部分,高教授以茶叶名称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在英语中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展示了传播效果和接受程度。同时,他提及了不断消逝的中国概念,如狼山鸡、竹夫人、博山炉等,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最后,高教授提出了构建中国英语话语体系的建议。他认为,中国英语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汉语词汇向英语的不断输出。通过有计划的推广,增加英语中汉源仿造词、音译词等数量,可逐步形成中国英语自身的词汇体系,提升中国概念的传播效能和接受程度,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互动环节,我院师生围绕《杜甫评传》中的中国官名译介、中国概念术语库推荐等话题积极提问,高教授一一耐心回应。本次讲座为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概念海外传播与接受的新视角,并激发了师生对中国概念海外译介研究的热情。

(撰稿人:林于琨)

主讲嘉宾简介:高永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亚洲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副主编,LexikosLexicography编委。参加了二十多部双语词典的编纂、修订、翻译、审订等工作,如《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当代英语习语词典》《新世纪英汉大词典》《21世纪英语新词语词典》等。已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著有《词海茫茫》《晚清期间英汉汉英词典史论》《当代英语构词法研究》《清朝后期来华人士所编词典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