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外交学院英语系武波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在线讲座。讲座内涵丰富、精彩深刻。本次线上讲座由我院文炳副院长主持,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参加。
本次讲座的主题来自于习近平主席2019年11月在希腊的讲话。武波教授以这一主题为核心,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内涵,中华文明何以照鉴世界未来,中华文明的翻译等主要内容。
首先,武波教授指出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的天地人之道,讲求“上学而下达”、“天下大道取与仁义”。武教授结合《易经》、《尚书》、《老子》等中华文明典籍,指出与西方文明相比,中方文明更包含生生不息的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特质。
接下来,武波教授指出,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时代,在全球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伟大的中华文明应发挥其引领作用,“照鉴”人类的未来。武波教授强调,中华文化中的“仁”、“德”、“尽心,知性,知天”等重要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前行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中华古典文化的复兴应“回归经典、正本清源”,达到“和合天下,大同未来,照鉴万邦”。
由此可见,如今的翻译事业尤为重要。翻译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翻译界应在研究“译之器(the physical realm)”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译之道(the metaphysical realm)”,也就是“大翻译”,为国为民的翻译。翻译行业教师应肩负知识分子的责任,立德树人,做到学跨中西,甚至学贯中西。武波教授通过列举“道法自然”、“兵者,诡道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英翻译实例,生动地说明了在中华文化的翻译实践中,应怎样做到其中文化的深厚内涵的传达。
最后,武波教授表示,新时代呼唤同时精通英语和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的人才,以实现真正的中华文化的复兴,照鉴人类文明的未来。

武波,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首届国家教委“中英友好奖学金”获得者,察哈尔学会对外传播委员会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改革专家组专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客座教授,著有《英语时文泛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北京市精品教材),译有NGOs in China(香港辉宏书局2010年出版,汉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