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为我院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研究:问题与路径”的学术讲座。讲座聚焦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互动,探讨如何借助翻译实践推动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国际传播,进而为塑造新时代法治中国形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引。
 赵军峰教授从翻译专业教育的源流切入,回顾了翻译硕士“翻译+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的设立初衷,强调其核心使命在于以语言为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此背景下,随着法律英语发展为独立本科专业,法律与翻译的融合不断深化,为涉外法治人才的系统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法律的根本宗旨在于实现“正义行政”(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而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与法律之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正如翻译与文学之间一样,彼此依存、互为表里。
 接着,赵教授进一步将议题拓展至国家层面,阐释涉外法治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构成,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环节。提升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译介质量与国际表达水平,是构建可信、可敬、可爱法治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法治文明对话的战略支撑。就法律与文学的交叉研究而言,赵军峰教授系统提出四条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路径:作为文学的法律(law as literature)、文学中的法律(law in literature)、有关文学的法律(law of literature),以及通过文学的法律(law through literature)。法律文学不仅是思想观念与价值认同的载体,更是一种融合现实写照与理想图景的复合型话语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参与社会道德的建构与治理机制的形塑。
 讲座逻辑严密、见解深刻,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运用。赵军峰教授的分享不仅拓宽了与会师生对法律、文学与翻译交叉领域的认知视野,也为推动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传播与跨学科研究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方向。
 (撰稿人:曹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