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副院长为我院师生做线上讲座

来源: 时间:2022-05-06

2022年4月27日晚上,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德超应我院邀请,通过腾讯会议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从亚洲视角重新定义翻译》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文炳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12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李老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定义翻译”,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而后他娓娓道来,耐心地为我们就翻译的定义做出了详尽的梳理。

首先,李老师从“翻译”的基本定义及基本特征切入,带领我们回顾了对翻译的传统定义,从西方世界的词源追溯、符号意义及名家学者的观点,指出西方的翻译概念侧重于意义的固定,及意义的转换。如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理论,提供了一种坚实而准确的体系来描述双语差异;又及图里(Toury),这位现代翻译研究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本关系,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自此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而来到亚洲视角,以中国为例,翻译的概念着重于三个点。李老师亦从词源进行考究——“翻翻,飞也”,由此他认为中国翻译的传统其一,最早的起源是一种书面翻译,即笔译;其二,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出发,翻译策略应为意译,即译文应自然流畅、通顺地道;其三,翻译的“译”,最早表示驿站,契合了中国翻译“转译”的传统,即合作翻译模式,或称协同翻译模式。李老师亦从印度、阿拉伯、东南亚及日本的文化中进行了翻译概念的梳理,重新审视翻译,并期盼翻译定义的扩大化能够促进翻译研究走向国际化。

最后,李老师和文院长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以及院校间友好的交流。文院长提出的“传达理解,避免误解”已令我们耳熟能详;李老师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使与会师生获益匪浅。

(撰稿人:沈旭晨)

专家名片:

李德超,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香港翻译学会会刊《翻译季刊》主编。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1998),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2001)、博士(2007)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2008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曾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2002)、香港城市大学(2005-2007)。曾任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主任。兼任广州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主持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与香港特区政府研资局共同资助的研究项目。2010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奖。2011年6月至8月及2012年6月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创意写作、翻译及出版中心访学。研究领域包括翻译理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及口译实证研究。曾合译著作2部,包括《翻译研究:综合法》(与朱志瑜合译)和《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与苟锡泉等合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